查看原文
其他

“鸟人”曾祥乐:把青春献给西南边陲的雨林

2017-09-25 冷杉 盖娅自然教育

曾祥乐

盈江观鸟协会负责人

阿拉善SEE2017年度创绿家


一排红腿小隼“面面相觑”  曾祥乐/摄


早晨的阳光照在森林边缘,河谷的气温随着蒸腾的氤氲上升。一只红腿小隼从树洞里探出脑袋,“嗖——”地一声飞跃到被光线照成金色的树枝上。它抖动着身体,羽毛一根根张开来……不一会儿,另有几只小隼也纷纷飞到它身边,它们站成一排,相互梳理羽毛,时而追逐打闹。“有的时候,一只红腿小隼还会叼一片黄色的叶子送给另一只,也不知这是在表达什么。”曾祥乐说。


在盈江,与红腿小隼一起受这片热带季雨林庇护的鸟类还有近600种。它们或许是河谷的“主人”,也可能是穿梭于春秋之间的“过客”,但是在小乐眼中,每一种都美得无与伦比。


在盈江的三年时间里,这个大男孩的生活大都与鸟类、雨林联系到了一起。


黄嘴河燕鸥,它们从伊洛瓦底江迁徙而来,飞翔的动作非常飘逸,我常常在河边看到它们捕鱼,繁殖期的时候,如果你接近了他的巢穴,他还会飞冲过来驱逐你。曾祥乐/摄



大灰啄木鸟,它是体型最大的啄木鸟,一身灰色,脑袋上的毛长得非常紧,就像外星人一样,在国内只有盈江才能看到。曾祥乐/摄


双角犀鸟,你能想象一只翼展超过一米的大鸟从你头顶呼啸而过所带来的震撼吗?曾祥乐/摄


“鸟人”的成长


小乐不是盈江本地人,却是最了解盈江鸟种的人。


他也曾跻身茫茫北漂大军,毕业后进入中国国家地理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同朋友来到号称中国猛禽迁徙窗口的百望山观鸟,小乐说:“当时我连望远镜都没有,要跟别人借,但是当我看到各种各样的猛禽从峡谷中穿过,我惊呆了。”


从百望山回来后,小乐开始自学鸟种识别、鸟类分布等知识,一本厚厚的《中国鸟类手册》几乎行不离身,手机里还存着中国所有鸟类的照片,一有空闲就不停地翻阅,记鸟名,记识别方法,不停地做记忆测试。结合多次实地观察,渐渐地,小乐对中国的鸟种越来越熟悉,对“观鸟”也进入了发烧状态。


葱茏的原始森林  曾祥乐/摄


线尾燕  曾祥乐/摄


2014年,小乐从盈江出发,开启了一段南部观鸟之旅。沿着云南边境西双版纳、临沧、德宏一线,年轻的“鸟人”被葱茏的原始森林、奔涌的大盈江以及受这片栖息地哺育的鸟兽所深深吸引。“当时我就不想回北京工作了。”


经过一个月的斟酌,小乐最终决定在盈江定居下来,他还把头像换成了当地一种罕见且英气非凡的猛禽——猛隼。三年后,他和盈江本地的观鸟达人班鼎盈一起成立了盈江观鸟协会,致力于盈江本地的鸟类保护和观鸟经济的和谐发展。


班鼎盈和曾祥乐  图片由曾祥乐提供


一片农田湿地的改造


“低海拔的热带雨林是盈江森林的魅力所在。”


在地理位置上,盈江位于中国西南端连接缅甸延伸出来的一个角上,北部连接着高黎贡山一脉,海拔升高至3400米,挡住了冬季的寒流,而南低北高的地势方便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进入大盈江河谷,水热交替形成了一整片天然的热带季雨林。这里除了有最为丰富的鸟种,还有云豹、马来熊等兽类。而与众多野生动植物紧密相依在一起的,还有人。


盈江原始雨林  曾祥乐/摄


绿胸八色鸫  曾祥乐/摄


他发现,当地农业依赖着原始的耕作方式,靠山吃山,为了改善生计、增加经济收入,成片的天然林被砍伐代之以种植经济作物,有些地方甚至还保留着狩猎传统,原本的栖息地被一步步蚕食。可是即便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当地的经济却始终没能发展起来。


那邦田为盈江县那邦镇羯羊河谷一片农田湿地,地处德宏州海拔最低的热带河谷,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作为国内最热门的观鸟地之一,自1997年开始就陆续有观鸟爱好者来到这个边陲小镇观赏鸟类。那邦田的原住民多以种水稻为生,近年来由于收成不尽人意,人们多把农田转租给种植香蕉的商户,一台台挖土机驶进这个小镇,原本的湿地多被香蕉林取代了。


小乐对那邦的生态极为担忧,“香蕉地生境单一,也不能够为野生鸟类等动物提供食物,严重破坏了低海拔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好剩余不多的湿地,成了他心中的一面靶子。


协会举办那邦镇观鸟培训   曾祥乐/摄


“只要栖息地还在,鸟类就会在这里安家,现在保护还不算晚。”他们不断去找政府、当地村委会沟通,希望通过培训当地人做鸟导,发展观鸟经济,在利用湿地的同时做好保护。在盈江县政府和那邦镇政府的支持下,盈江观鸟协会通过不断地走访、调研、沟通,有一部分村民开始接受了他们的建议,跟着协会学习观鸟的知识,带游客前往特色鸟种分布的区域进行观赏。为了避免旅游活动对鸟类的干扰,他们在鸟种集中分布的区域搭建了伪装棚,方便人们进行隐蔽地观察。于此同时,嘉道理中国保育也很重视盈江低海拔森林湿和湿地的保育工作,一起参与到那邦田的保护工作上来,在湿地修复和保育工作上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如今,很多那邦田的村民们自愿放弃把农田湿地租给香蕉种植户,转为保留并改善湿地,建立起观鸟园。


“村民成了犀鸟的守护者”


绯胸鹦鹉  曾祥乐/摄


洪崩河区域属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管辖,是中国最容易见到犀鸟的地方,双角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和冠斑犀鸟在此营巢三十多窝,这样的繁殖量让小乐惊叹不已。


2015年,盈江观鸟协会进入红崩河区域开展鸟类调查,为了让村民们能够重新了解身边的鸟类,提升生态保护意识,他们召集大谷地村的村民,共同参与发展当地生态观鸟旅游。此时,村长蔡五站了出来。蔡五十分熟悉大谷地地形,常常带着观鸟爱好者穿梭在各个山沟里找犀鸟。盈江观鸟协会还推荐蔡五前往高黎贡山百花岭实地参观学习观鸟点的建设和生态旅游,并指导他在大谷地开设了第一个盈江犀鸟的拍摄地,为各地观鸟爱好者提供吃、住、行服务,以通过观鸟活动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


隐蔽棚  曾祥乐/摄


小乐主张循序渐进地发展观鸟产业,时刻提醒村民切勿为了眼前的利益干扰到鸟类,导致鸟类弃巢。“刚开始隐蔽棚都会设得比较远,一次也只能容纳三个人进入拍摄,如果第二年发现鸟类回来繁殖,再增加隐蔽棚容纳的人数。” 如今,大谷地村村民每年通过发展犀鸟拍摄、旅游增加了好几万的收入。


曾经,当地人不能理解那些扛着长枪短炮的外地人千里迢迢而来为几只大鸟兴奋高呼,而如今,这些村民却成了犀鸟的守护者。这不仅仅是因为犀鸟带来的经济效益,村民们在观鸟爱好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他们还主动配合相关部门打击非法伐木、盗猎行为。


让“学习”一直在路上


“怪鸟”黑顶蟆口鸱   曾祥乐/摄


今年5月,有村民在自家租种的草果地里发现一种长相奇特的怪鸟,他马上用手机拍下发给小乐。看着模糊的照片,脑海里冒出来的名词险些令小乐控制不住兴奋。他背上相机立刻赶赴现场,辗转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最终亲眼证实了他的猜测,这是一种中国非常罕见的鸟类——黑顶蟆口鸱[chī]!


协会组织当地的孩子们一起观鸟  曾祥乐/摄


“除了帮助村民实地建设观鸟点以外,我们现在还培训当地社区的观鸟向导,带领他们从零基础开始学习识别鸟类和学习鸟类知识。”小乐认为,培训出优秀的当地向导,可以带领观鸟者看到很多的鸟种,当地村民了解更多鸟类知识,也有助于发现和保护珍稀的鸟类。


曾祥乐在拍“竹叶青”  图片由曾祥乐提供


在帮助村民成为观鸟向导的同时,小乐也在通过不断地学习晋升成为一名优秀的自然向导。这些年来,小乐的足迹并没有停留在盈江,他挎着相机跋山涉水在各个生物多样性汇集的区域。进入他镜头里的,除了鸟类还有大量的植物、昆虫、两栖爬行类等。在与自然为邻的路上,他逐渐从一位观鸟达人转变为一位博物学者。


虽然盈江观鸟协会专注观鸟生态旅行,但是小乐也在探索更多种类型的自然体验活动。毕竟,在这片低海拔热带雨林中,有太多神奇的生物值得去一探究竟,在这张由大自然绘制的荒野地图上,小乐他们的雨林“传奇”才刚刚开始。


孟加拉眼镜蛇  曾祥乐/摄


缅甸树蛙  曾祥乐/摄


云南大鼯鼠  曾祥乐/摄


钻喙兰  曾祥乐/摄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创绿家


图文| 创绿家,编辑| ASU 


沃思花园 | 自然体验师 | 植物课

盖娅设计 | 无痕山林 |  森林幼儿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